跳至主要内容

高设定,低情节:读布兰登·山德森的《皇帝魂》

 

布兰登·山德森是新一代的奇幻小说天王,畅销书榜的常客。如果你经常读奇幻小说,几乎不可能没听说过他的名号。大约三年前我读了他早期的代表作《迷雾之子》三部曲,老实讲印象普普通通,觉得有点名不符实。他后来写的《飓光志》名气更大,但实在太长了,又不知道要等多少年才能写完,所以一直没有读。偶然看到了这本短篇集《皇帝魂》,想着短篇读起来比较轻松,就又尝试了一次他的小说。

布兰登·山德森有两个突出的强项:

一是魔法系统的设定。奇幻小说里总少不了魔法,他在这方面有不少新颖的想法。比如说《迷雾之子》里靠吞咽金属、在体内燃烧金属来施放魔法,在《皇帝魂》中通过印章来改变事物。读他的小说,有时感觉像是在读角色扮演游戏的规则手册。书中施放魔法的条件、魔法的效果都描写得非常具体,人物使用魔法都会遵守规则,从不会让读者觉得不合理或是含糊不清。其他作者很少这么写,读完了《魔戒》三部曲恐怕也搞不清楚甘道夫到底都会些什么魔法。对于喜好严谨魔法系统的读者,布兰登·山德森在这方面罕有敌手。

二是高产。自从2005年以《伊岚翠》出道至今十七年的时间里,他出版了至少三十本长篇小说,还有数量众多的中短篇。考虑到奇幻小说篇幅普遍很长,他这些书里不乏逾千页的大部头,创作量相当惊人。乔治·R·R·马丁要是有他一半的速度,《冰与火之歌》早就写完了。

此外他还很擅长营销,积极与书迷互动。上个月他在自己的视频频道宣布过去两年新冠疫情期间秘密写完了四本新小说,在Kickstarter上众筹出版,以飞快的速度募集到四千万美元,打破了Kickstarter的众筹记录。

布兰登·山德森无疑是市场的宠儿。容我犯天下之不韪说一句,除了前面提到的强项,在其余方面他的表现都很平庸。他的小说设定新颖,但是故事情节老套,只是把八九十年代的奇幻套路改良包装;人物模式化,缺乏真实感;文笔平平,气氛渲染不足,动作描写呆板,对话生硬;爱情桥段好像是高中生写出来的;没有幽默感。我觉得他的风格很类似国内的网文作者,比如同样擅长设定的爱潜水的乌贼。反过来说,国内一些有天分的网文作者如果能遇到美国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在畸形的网文圈被压榨,没准会取得更大的商业成功。

话题扯远了,回到这本书上来。这本书里最好的短篇是同名的《皇帝魂》,《军团》也不妨一读。剩下几篇是凑数的,不读也罢。

《皇帝魂》讲述奇特的塑造师,可以通过印章改变事物。按小说中的说法,万物皆有灵魂,通过盖印章调整过去,就能把破窗户变成华丽的彩窗,把陶罐变成精美的花瓶,用在人身上则可以改变外貌、记忆、人格。在小说一开始,塑造师万思露因为制造赝品画被捕。她并没有被判刑,而是被朝廷高官软禁起来,执行一项秘密任务。原来皇帝遭到行刺,脑部受伤成了植物人,几个高官要万思露为皇帝重新塑造灵魂。一旦任务结束,万思露知道太多秘密,必然难逃一死。万思露能在期限内重塑皇帝魂吗?她可以顺利从皇宫逃出来吗?

这篇小说明显体现出了布兰登·山德森的优缺点。首先在设定方面确实很有意思,很有东方韵味,据说他是在参观台北故宫时想到了这个点子。小说中详细讨论了塑造的原理,如何通过调整认知来重塑外在,还有塑造师如同艺术家一般的创作心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但是故事情节本身其实很老套,最后万思露逃亡那一段并没有真正的高潮感,糟糕的动作戏(尤其是与骷髅战斗那一段)令人尴尬。小说中的几个人物都很扁平,位高权重的大官幼稚到不像话,里面的对话全是用来解说世界观的。不过由于这是个中篇小说,强化设定、简化人物情节并不突兀,恰好成功地扬长避短,获得雨果奖是实至名归。

《军团》讲述一个拥有四十个人格的精神病患者,他的幻觉栩栩如生,他和自己脑中幻想出来的人物生活在一起,而且他也知道这些人格是虚构出来的。这些人格有的会格斗,有的是心理学专家,有的会讲希伯来语。换言之,他自己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能力超凡。这个点子从名字到内容都与漫威漫画里的「军团」雷同,不知道是借鉴还是巧合。

这样的一个奇人,布兰登·山德森要讲述怎样的故事呢?他再一次表现出「高设定,低情节」,这个人成了某种解决客户疑难问题的侦探,头一个故事是追寻一个失踪的人,第二个故事是找一具失踪的尸体。虽然布兰登·山德森在故事中加入了科幻噱头,什么能拍出过去的照相机啦,能修改DNA的病毒啦,可实质上并没有跳脱出侦探故事的俗套,两个故事既不刺激也不巧妙。

我看过布兰登·山德森的视频,感觉他很友善、很礼貌,对奇幻有不一般的热情,我完全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读者喜欢他。但如果说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奇幻领军人物,我还是不免会感到有些遗憾。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