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在西方的凝视下:读王向远的《东方文学史通论》

 

说来惭愧,身为亚洲人,我对中日以外的亚洲文学认知相当肤浅。你要问我伊朗、哈萨克斯坦、蒙古有哪些文学家,我完全答不上来。与此同时,欧洲文学我倒读了不少。姑且不说英法德俄这些大国,挪威、捷克、波兰的小说我也都读过几本。仔细反思一下,这莫不是欧洲中心主义作祟?所以当我开始读《东方文学史通论》时,很有相见恨晚之感,一时间心潮澎湃,下决心多读读东方文学。可是读完全书后,这股劲头就慢慢冷却了。这本书内容详实,写作水平很高,但有几点因素给我造成了困扰。

第一,什么是东方文学?

按书中的说法,东方「包括亚洲的全部和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北部地区(但不包括黑非洲地区)」。这个概念有点奇怪,因为北非明明在欧洲的南面,却算作东方;而俄罗斯明明在东边,却算作西方国家了;起源于亚洲的犹太文明也被归为西方。当然,这个「东方」的定义是综合了地理、历史、文化等多重因素,没必要吹毛求疵。但是把从摩洛哥到日本、跨越上万公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放在一起讨论,真的有意义吗?

为了让全书内容更和谐统一,作者作了很巧妙的安排,没有遵照时间顺序编排,而是分成「信仰的文学时代」「贵族化的文学时代」「世俗化的文学时代」「近代化的文学时代」和「世界性的文学时代」。这样确实看起来更整齐划一,因为不管哪个国家(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但这也掩盖了一个事实:不同东方国家并不是按照同样的速度发展的,同一章节里提到的各国文学属于不同时代,只是用「信仰」「贵族」等名号拼凑在一起的。比方说,同样是古代史诗,《吉尔伽美什》要比印度两大史诗早了至少一千年;同样是贵族叙事文学,印度的《沙恭达罗》要比日本的《源氏物語》早了五六百年。要是非要禁止关公战秦琼,这本书恐怕根本写不出来。

「西方文学」这个概念能够成立,是因为西方诸多国家在历史文化上确实有一脉相承之处,有相近的信仰和习俗,而且彼此互相影响,在相同时期有同样的文化思潮,比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等。而把阿拉伯、印度、日本并列,除了都是所谓的「东方」,彼此并没有什么逻辑关联。与其说是「东方」,倒不如说是「非西方」。这个「东方」难道不是欧洲中心主义制造出来的、西方凝视下的幻影吗?这一点在书中第四编「近代化的文学时代」中表现尤为明显,这一部分完全是从西方视角出发,主轴是东方文学如何回应西方殖民和西方文学思潮,仿佛东方文学是西方文学催生出来的次文化。

第二,篇幅分配不均,深浅不一。

东方国家实在太多,不可能在一本书里对各国文学面面俱到。而且人力有极限,谁能同时掌握阿拉伯语、波斯语、梵文、印地语、孟加拉语、韩语、日语……那么多种语言?我有理由相信,这本书中提到的海量文学作品,作者多半读的是中文翻译,有些甚至未必亲自读过,只是靠二手材料介绍。作者在后记中承认:「本书对东方各国作家作品的筛选,对其轻重的掂量,篇幅大小的分配,主要是以该作家作品有没有中文翻译、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如何来决定的。

这种选题视角无疑是主观的。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东方国家,论近现代毫无疑问是日本,论古代一定是印度。结果导致这本书一半写日本,一小半本写印度,剩下的主要写阿拉伯,其余国家简略提及,甚至完全没提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看完这本书依然答不上来)。

日本文学的名家名著,书中几乎全都有详细点评。全书正文一共四百来页,《源氏物語》、夏目漱石、川端康成全都写成了十多页的专门章节,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这样的大作家都有五六页的深入分析,甚至连松本清张、森村诚一这样的通俗作家也都有一两页的具体介绍。老实讲,把这本书当成日本文学史来读也不成问题。而像是东南亚作家,往往就是罗列一串名字,一笔带过。

我能理解作者的难处,但这本书并没有达成我开阔眼界的预期。日本那些作家我早就读得比较熟,而书中提到的印度、阿拉伯作家也都是泰戈尔、纪伯伦、马哈福兹等少数几位早就在中国获得译介的名家。

第三,史料多于文学评论。

这是一本典型的教科书,写法太规整,有些段落简直像是用来给学生背诵的。每次介绍一部作品,先是介绍大概内容,然后说反映了什么思想(批判封建教条、殖民主义,歌颂自由之类的),在文学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而纯粹的文学批评则很少。以至于读完了书中的介绍,我依然无法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值不值得买来看。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毕竟不是搞学术研究的,不会为了主题思想、历史作用去读一本外国小说。书中对日本文学的美学特色倒是有不少分析,但是有点过于强调日本文学中另类扭曲的一面(日本文学阅读经验不足的读者,看了这本书的介绍恐怕会以为日本作家都是变态)。

尽管挑了这么多毛病,我依然推荐这本书。说到底,不是作者写得不好,而是这个题目实在太难,一个作者单打独斗能写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国内同类型的著作真的不多,这本至少可以当成参考书。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