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小团圆》问世以来,讨论的焦点一直是张爱玲与胡兰成、桑弧的恋情,以及宋以朗出版此书是不是违背了张爱玲的遗愿。我对七八十年前的陈年八卦不感兴趣;作为半个张迷,能读到这本书总是幸事。除去那些有的没的,我打算就事论事,谈一谈《小团圆》是本什么样的小说,写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
先说说《小团圆》的主要故事情节。女主人公九莉出身于日渐衰败的大家庭。她父亲是个纨绔子弟,抽大烟、打吗啡、养姨太太。她母亲是个新潮的交际花,周游各国,四处留情。九莉自小缺爱,性格敏感。父母离婚后,又多了一个刻薄的继母,令她生活更加压抑。后来她跟继母起了口角,被父亲软禁大半年,其间患病差点死掉。所幸最后逃了出来,投靠母亲。虽然母亲收留了九莉,但是把她当成负担,两人感情很淡。九莉到香港读大学,中途赶上日本侵华,战乱中差点被炸死。她逃回上海,与姑姑同住,靠写作为生。汉奸邵之雍欣赏她的文章,主动结识她,两人成了情侣。抗战结束后,邵之雍由于汉奸身份,逃到乡下避难。九莉下乡探望他,没料到他已经勾搭上了别的女人,还不止一个。邵之雍不肯与其他女人分手,令九莉伤心欲绝。与邵之雍断绝关系后,九莉因为写剧本而认识了电影明星燕山,两人有了一段短暂的恋情。最后九莉去了美国,年老的她又回想起当年旧事。
尽管篇幅不长(十五万字上下),这本书读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给读者造成最大障碍的是人物繁多和情节琐碎。
张爱玲的好友宋淇是最早读到手稿的人,他评论道:「第一、二章太乱,有点像点名簿」。其实何止前两章,整本书都如同花名册。书中的童年部分,把九莉全家人都列举一遍,什么舅舅、大爷、表大爷、这个姐姐、那个妹妹,还有这家的姨奶奶、那家的帮佣,连佣人老家的儿子都要提一笔。写到在香港读书那一段,就把九莉的同学、老师全都罗列一遍。香港时兴用英文名,书中人名又译的奇怪,什么婀墜、茹璧、剑妮、安姬、赛莉……中不中,洋不洋。九莉与邵之雍谈恋爱这段,按说应该紧扣男女主角了,可是张爱玲仍然忘不了列举一堆文艺界的人物,还有邵之雍社交圈里的各路男男女女。最糟糕的是,这些人物好像是大风吹来的,毫无铺垫地冒出一大堆,翻了几页又都消失不见了,完全谈不上什么人物塑造。
小说情节也是一团散沙。书中海量的配角,每个都带有些琐碎细节。小说第一章,读者对主人公九莉感情生活尚且一无所知,偏偏知道她同学剑妮有个同乡魏先生,这个魏先生相貌不怎么样,他在老家有个老婆,在这里又和剑妮关系暧昧。第二章里冒出个雷克教授,是教医学的,马来亚侨生说他「最坏了」,九莉又曾撞见他一大早就拿着酒瓶喝酒。这类奇奇怪怪的例子数不胜数。书中一些关键情节,比如九莉逃出父亲的软禁,只说「她乘病中疎防,一好了点就瞒着韩妈逃了出去,跑到二婶三姑那里」,一句话就带过了。而一些无关的情节,比如九莉去乡下看戏,偏偏能写成一整章,把戏曲内容细致地描述一遍。总之这本书主次不分,需要一个好编辑大刀阔斧地删减一番。
张爱玲是天才小说家,刚入文坛就出手不凡,在上海沦陷那几年写的又多又好。即使晚年创造力下降,《色,戒》等短篇也都是精雕细琢,再老练不过了。怎么到了《小团圆》突然失了水准,犯下初学者一样的错误?答案显而易见,我也就不揣着明白装糊涂了:因为她在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名为小说,实为自传。她的首要目的不是写一本好看的小说,而是真实记录自己的前半生。书中的人物情节都来自现实生活,而非小说家的艺术创造,自然繁杂琐碎。毕竟,真实生活哪里能像小说一样条理清晰呢?
《小团圆》采用意识流手法,打乱了时间顺序,算是一种艺术加工,给小说添加了些花样,否则平铺直叙只会更无聊。我之前读过《雷锋塔》和《易经》,是张爱玲五六十年代写的自传体小说,从童年写到香港沦陷,与《小团圆》多有重复,许多段落一模一样。那两本书实在无聊,是一团没完没了的流水帐,读得我昏昏欲睡,难怪屡屡被出版商拒绝。相比之下《小团圆》已经精致许多了,至少不至于读不下去。
张爱玲想写什么是她的自由。不过,这让我再次体悟到一个教训:对自己来说刻骨铭心的事,旁人压根不在乎。既然是写给自己,就别怪旁人不爱读。问题是,如果不是张爱玲的粉丝,对她的纷繁家事和感情生活不敢兴趣,这书还值得一读吗?
我的回答是值得。《小团圆》难称佳作,可是依然有亮点,那就是作者投入的真情实感。张爱玲后半生反复咀嚼令她魂牵梦萦的往事,岁月让情感变淡,却也变得更深刻。她不再像早年散文《童言无忌》里那样「咬着牙说我要复仇」,饱经风霜的苍凉却更让人喘不过气来。
九莉最早的伤痛来自于家庭。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孝顺,仿佛天生就该父慈子孝,可惜现实并非如此。九莉的父亲和继母虐待她,还只算是皮肉伤,真正伤筋动骨的是母爱的缺失。所谓由爱生恨,有期待才有失望。她没爱过父亲,也就没为他伤过心。她从小依恋、憧憬自己那个美丽、神秘的母亲,所以受伤格外痛。她对母亲的感情是一点点被磨掉的。
九莉只有三四岁时,母亲就去了英国,四年之后才回来,可以说她从小就是被母亲遗弃的半个孤儿。因为伯父没有子女,九莉口头上算是过继给伯父,管自己的爸妈叫「二叔」「二婶」,从称呼上就隔着一层。母亲总是挑剔九莉,从穿衣打扮到行为举止,把她贬损的一无是处。母亲总是疏远她,彼此没有母女间的亲昵,两人唯一一次肌肤接触是母亲牵她的手过马路。跟母亲同住时,九莉怕问母亲拿公共汽车钱,上半个城那么远的补习班全靠走路;在香港读书时,九莉省吃俭用,假期也不回家,硬着头皮住在学校。她母亲却生活奢侈,在战乱的上海还要每天喝一瓶昂贵的新鲜羊奶,去香港旅游住全香港最贵的浅水湾饭店。两人感情破裂的最终导火索是九莉收到教师赠与的奖学金,转眼就被母亲在麻将桌上输掉了,事后也不过问九莉这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怎么办(《易经》里写的更详细,母亲还要偷看她洗澡、检查是不是处女,以为这奖学金是靠性关系赚来的)。九莉终于明白了,母亲根本不爱她。
日本入侵香港,九莉差点被炸死,想把这事说给别人听,然后意识到自己无人倾诉。她是这样一个缺少关怀的感情难民,难怪飞蛾扑火般爱上邵之雍。邵之雍是为伪政府工作的汉奸,热衷勾引玩弄女人,于公于私都是个人渣。九莉打从一开始就知道邵之雍的政治背景,也知道他有两个老婆,可还是义无反顾地以身相许。我同情九莉的身世,但也要指出她有自私、凉薄的一面,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九莉爱上邵之雍,一方面是抵抗不住情场骗子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自作自受,愿打愿挨。邵之雍对她始乱终弃,也是命中注定的下场。
《小团圆》是本压抑的小说,写来写去都是消极厌世。如果要读,千万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免得把自己的情绪搞坏了。人世间免不了悲欢离合,在小说中体验一次别人的苦难,也算是为自己打了针疫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