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西德尼·谢尔顿的《谋略大师》

 

我对八十年代的旧事物总有一番特殊的怀旧情结,时不时会找些老掉牙的陈旧通俗小说来读。西德尼·谢尔顿是八十年代最红的作家之一,我自然不会错过。我曾经读过他的《假如明天来临》和《天使的愤怒》,这次读了他的另一部代表作《谋略大师》。

西德尼·谢尔顿是典型的畅销书作家,他的小说没有任何严肃的主题,文学水平只在及格线上徘徊。不要在艺术角度对他有任何指望,他就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读过三本小说之后,我对他的故事套路已经相当熟悉了。在我看来,他的小说受欢迎可以归结于三点:

第一是以女性为主角。这点现在看来司空见惯,放在七八十年代还是很有特色的。我读的这三本小说里,主人公都是美丽、坚强、勇敢的女性,大胆地争取爱情与事业,反抗充满恶意的男性世界。比起其它通俗小说里清一色的男英雄,这些带有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毫无疑问更能取得女读者的好感。事实也证明了,西德尼·谢尔顿的书迷大多是女性。

第二是言情与惊悚的结合。女性读者喜欢爱情故事,但并非对冒险、悬疑就不感兴趣,也会享受惊险刺激的幻想,近些年来大热的《暮光之城》和《饥饿游戏》就证明了这一点。西德尼·谢尔顿把越狱、凶杀、悬疑等要素与爱情故事糅合起来,女主人公不再是娇滴滴的大家闺秀,而是带有反英雄色彩、处于道德灰色地带、我行我素的现代冒险家。我不知道这种惊悚言情是谁最早写出来的,可我敢肯定西德尼·谢尔顿是将其发扬光大的代表人物,他的畅销小说都可以归为这一类型。

第三则是编排故事的能力。国内出版的西德尼·谢尔顿小说书封上印着「最会讲故事的人」。「最」字言过其实,说他很会讲故事还是没错的。西德尼·谢尔顿是好莱坞编剧出身,年过半百才开始写小说,对通俗影视里的桥段烂熟于心,撒起肥皂剧狗血来得心应手。说到底,故事吸引人最基本的手法就是让人好奇「接下来会怎样」。他的小说里各式悬念、情节反转来的又快又多,让读者目不暇接,即使一边吐槽烂俗狗血,也难免禁不住想要再翻到下一页。英文里的page-turner是对他的小说最恰当的描述。

这种一味追求情节刺激的写法也造成了虎头蛇尾,剧情前后割裂,一本长篇小说好像是一连串故事拼凑起来的,读起来像是长篇肥皂剧的故事梗概。西德尼·谢尔顿好像缺乏铺垫情节的耐心,总是急匆匆地把一段故事说完,然后发现还没凑够一本书的页数,就再加上另一段故事。我读的这三本小说都有结构上的硬伤。《假如明天来临》开头讲女主角被陷害锒铛入狱,出狱后报仇雪恨,这一段故事还是挺连贯的。可是复仇故事只占了整本书的三分之一,报完仇女主人公摇身一变成了逍遥大盗,突然开始讲女神偷的故事,前后两段故事几乎毫无关联。《天使的愤怒》里女主角被陷害(总之西德尼·谢尔顿笔下的主角就是要遭人陷害)失去律师执照跌入社会底层,之后一路摸爬滚打终于东山再起报仇雪恨。报仇之后一下子变成了玛丽苏爱情剧,黑白两道的要人同时爱上了她,引出一段狗血的爱恨情仇。《谋略大师》则干脆就是四段故事组合起来的,美其名曰四代人的家庭史诗,实际上是个东拼西凑的缝合怪。话说到这里,接下来就具体聊聊这本《谋略大师》吧。

《谋略大师》一共三十七章,分为五部。第一部的主人公是杰米,他是一个来自苏格兰贫困家庭的小伙子,怀着挖钻石的梦想千里迢迢前往南非。当他九死一生历尽千辛万苦挖到钻石后,惨遭奸人陷害(没错,又是被陷害),不仅失去了钻石,差点连性命都搭进去。他侥幸生还后,在黑人班达的帮助下,决定冒险去仇人的钻石矿偷挖钻石,其中惊险刺激的过程就不细说了,成功后改头换面展开复仇。以上就是前五章的主要情节,这五章是全书的精华,其中艰险的寻钻过程让我联想到了杰克·伦敦的淘金小说,潜入和逃离钻石矿这段的精彩程度堪比《基督山伯爵》中的越狱。

接下来的复仇故事就不怎么样了。首先是逻辑不通。主人公去仇家的钻石矿偷挖了几个小时的钻石,再有钱也比不了人家矿主啊,怎么就成了大富翁还打败仇家了呢?网友的一段评论再恰当不过了,这就好比去花旗银行的金库偷了一麻袋钱,回头用这些钱把花旗银行给收购了。其次是主人公的行为令人不齿,他勾引仇家的女儿,使其怀孕再抛弃掉,以此作为报复。没费多大功夫仇家就被气死了(这本书里的男性角色死起来特别容易)。随后几经波折杰米为了要回儿子,终于与仇家的女儿结婚,婚后又生了一个女儿。之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导致杰米的儿子死了,杰米中风瘫痪没过多久也死了。

第二部、第三部都是以杰米的女儿凯特为主角,这两部可以放在一起来说。凯特是一个娇生惯养、嚣张跋扈的富家千金,天生野心勃勃,对财富和权利充满欲望。第二部里她用金钱驱赶走了自己喜欢的男人戴维的未婚妻,再勾引戴维与她结婚。第三部只有两章,情节很零碎,主要内容有:凯特为了赚钱搞起了军火生意;戴维因为意外事故被炸死;凯特为了防止公司骨干离开公司就勾引他上床;凯特对自己的儿子托尼太强势,导致托尼懦弱、口吃。

第四部以凯特的儿子托尼为主人公,但是主要还是在塑造凯特。托尼喜欢绘画,要到巴黎求学。可是只认钱的凯特想让托尼经商。为了让托尼放弃绘画,凯特雇佣了一个模特去当托尼的情人,让模特怂恿托尼办画展。然后凯特又花钱让评论家贬低托尼的画展,让他丧失自信。灰心丧气的托尼回来经商,在凯特的操纵下娶了一个富豪的女儿。在明知儿媳生病的情况下,凯特还是让儿媳生育,导致儿媳生产后死去。最后知道一切真相的托尼精神崩溃了,枪击凯特。凯特没有死,托尼进了精神病院。

杰米、凯特两段故事的背景、故事风格根本没什么联系,完全可以当成不相干的两本书,我实在搞不明白西德尼·谢尔顿为什么要把故事拼在一起。凯特故事最大的毛病还是无聊,比起之前的复仇剧,富家千金的作恶故事太无趣了,总之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第五部以托尼的双胞胎为主人公,故事更加无聊。这对双胞胎一好一坏,坏的那个从小就想谋杀好的,好的那个毫无性格、逆来顺受。两人长大后就继续上演一些争夺家产的豪门狗血剧,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段故事俗套到无以复加,可以参看任何一部豪门题材的肥皂剧,我就懒得复述了。

为了造成剧情连续的假象,西德尼·谢尔顿刻意地安排一些上一部的人物重新登场,比如第一部里帮助杰米偷钻石的班达,之后成了追求种族平等的活动家,时不时地出现一下,但是对剧情毫无影响,后来无关紧要地死掉了。为了刻画时间流逝,这本书里写到了南非的政局、一战和二战,可是每样都是走马观花,反而更加突显内容的简陋。

读完全书,我的感觉就是之前说过的「东拼西凑的缝合怪」。这本书里有冒险,有复仇,有勾引,有骗局,有谋杀,有争夺家产……什么都有。可是这样一来小说就失去了焦点。看着一段段不合逻辑的意外巧合,看着一群群单薄的角色登场又退场,我真想问问作者,你到底想说什么啊?

喜欢故事是人的天性,我就很热衷于只注重讲故事的通俗小说。同样是讲故事的通俗作家,最上等的是能想出新故事的人,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和阿西莫夫,而西德尼·谢尔顿这样的就落了下乘了。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只是把旧故事改头换面,拼凑剪接成一本书。现如今已经不缺少女性题材的作品,他的那些故事桥段也早已经被影视剧用滥了。经过时间的洗刷,他的小说没剩下什么特别的价值。除非是像我这样喜欢「考古」八十年代流行文化,我看不出有什么非得要读他的书的理由,有那闲工夫还不如去看几集电视剧更来得省事。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