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荒诞成长故事:读狄更斯的《远大前程》


在所有享有盛名的文学大师中,狄更斯大概是我最不懂得欣赏的一位。他的小说文字幽默,情节生动曲折,结尾总是合家欢大团圆,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受大众欢迎。在没有影视的年代,他的小说连载就是当年的大众娱乐。但是他的局限性也非常突出。他笔下的人物是卡通漫画式的,全都戴着夸张的脸谱,E·M·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就指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都是扁平的。还有连载小说的通病:为了吸引读者买下一期,他会在每期结尾故弄玄虚,搞些狗血的悬念;长年连载总有才思枯竭的时候,他会写些无意义的旁支情节来灌水,把小说弄得拖沓冗长。他的小说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的多愁善感,如奥威尔在《查尔斯·狄更斯》这篇文章里所说:「即使以他那个时代的标准去衡量,狄更斯也是一个格外矫揉造作的作家。」一言以蔽之,狄更斯是一个通俗小说作家。狄更斯是英美国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可说他是最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就好比说金庸是最伟大的中国小说家,总让我觉得不太对劲。
我刚读完了《远大前程》,这是狄更斯的晚期著作,被公认为是他最成熟、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我在读之前是满怀期待的,希望能推翻过去对狄更斯的不良印象,结果再一次失望了,这本小说还是犯了狄更斯一贯的老毛病。
首要的毛病就是结构散乱。《远大前程》的主要情节很简单,讲的是一位名叫皮普的贫穷少年因缘巧合获得从天而降的财富、之后又失去财富的故事,整体框架颇似寓言。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狄更斯写成了分成三部、超过四十万字的长篇。这本书情节枝蔓丛生,主人公皮普多数时候都是个旁观者,大量笔墨都花在配角身上了。读完全书,我发现很多旁支情节都没有逻辑上的必要性,完全可以删去。
比如说书中的奥立克这个角色,在第一部里他纯粹是个讨人厌的角色,第三部里突然要加害皮普,并且承认自己是第一部里袭击皮普姐姐的真凶。但是为什么要在故事中硬加入一个反派、上演暴力戏码呢?在这两处暴力情节里,袭击皮普姐姐造成的结果是姐姐这个角色的退场,她此后卧床不起、丧失言语能力,最终去世。考虑到自从第二部皮普去伦敦以后,他家乡这些角色露脸的机会自然而然大大减少,没必要用这种方式除掉一个角色。而且之前明明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皮普姐姐,这样突然的退场不是白白浪费掉一个角色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狄更斯要制造悬疑烟雾,让读者好奇谁是凶手。至于第三部里皮普遇袭,这段情节完全是个噱头,身处险境的皮普转眼间就被朋友救出来了。说白了这些情节就是给小说添加刺激,是通俗小说中俗套手法。
再比如说第三部里,小说快要收尾时突然揭示逃犯马格韦契是郝维仙的养女埃斯苔娜的亲生父亲,律师贾格斯家的女佣人莫莉则是埃斯苔娜的母亲,马格韦契和莫莉之间有一段悲惨刺激的陈年往事。考虑到马格韦契最终并没有与埃斯苔娜相认,而莫莉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小配角,并且此后再没有出场过,这段情节到底有什么意义?读到这段情节时我简直觉得是在看狗血肥皂剧,狄更斯像是要把所有配角都找个借口联系起来。
比这些狗血情节更没有意义的是在第二部里,皮普和朋友赫伯特去看《哈姆雷特》的演出。这一章凭空冒出来,与前后章节都没有任何关系,既没有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也没有抒发什么高论,纯粹是充字数的。
这些四处冒出来的旁支情节把整本书搞得乱七八糟,严重干涉了主线情节发展。主人公由贫到富、又由富到贫的过程本应是故事重点,却都是点到即止。第二部里皮普得到从天而降的财富后去了伦敦,读者没有看到皮普突然得到财富后有怎样的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反而一直在写皮普身边奇奇怪怪的人,只是偶尔提一下皮普一直挥霍钱财欠了很多债,我甚至没搞明白皮普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第三部里皮普得知真相后,故事又一下子变得非常肥皂剧,充满夸张的戏剧冲突,重点变成了怎么帮马格韦契逃出英国。总之这本书繁杂混乱,主旨不明,几乎每一处情节发展都是靠巧合,是奇怪的大杂烩。
第二个毛病就是人物单薄。《远大前程》里人物众多,没有一个人物真实可信,每个人物都简单到可以用一段话概括。这些人物要么是搞笑式的,比如皮普凶悍的姐姐、惧内的傻大个姐夫、愚蠢的彭波契克舅舅;要么是工具式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制造意外巧合来方便作者讲故事,比如马格韦契和奥立克;要么是纯粹的怪人,比如郝维仙、埃斯苔娜、贾格斯和温米克。至于主人公皮普,他是最糟糕的一种,由始至终面目模糊。
扁平人物最适合喜剧,几个搞笑角色算是最讨人喜欢的。姐夫乔明明不识字却假装读书那段是全书唯一逗乐我的地方。工具式的角色最不真实,整个故事的始作俑者马格韦契没有任何真实性可言。当初皮普帮助马格韦契,给他吃的和锉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皮普被吓唬住了。我看不出来马格韦契这样一个罪行累累的囚犯为什么会对皮普如此感激,以至于把他的钱财都送给了皮普,后来还冒着死亡的危险回国看皮普。只能说是作者出于情节需要,强行安排角色做出不合理的事。
这本书里占篇幅最多的是纯粹的怪人。郝维仙年轻时遇到了情场骗子,遭到抛弃后备受打击。她活像是个女幽灵,住在鬼屋一样的大宅里,大白天里也门窗紧闭乌漆墨黑。她仇恨男人,把养女埃斯苔娜培养成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让埃斯苔娜用美貌去吸引男人然后再折磨他们。贾格斯是一个精力旺盛、头脑发达、特立独行的律师,在书中反复出现,似乎要在小说中起到更大的作用,却半途而废。全书中最古怪的人物要数温米克,他简直像是从卡夫卡的小说中穿越过来的。温米克是贾格斯的律师事务所中的一个办事员,冷酷无情像一台机器。狄更斯描述温米克身材矮小、脸孔像方方正正的木头、嘴巴像邮筒。这样一个几乎没有透露出任何人类情感的角色在小说中期与皮普建立了奇怪的友谊,皮普数次造访温米克。温米克的家像一座迷你的城堡,有大炮、护城河和吊桥,还有古怪的机械门。温米克的父亲是个聋子,喜欢看别人对着他点头。温米克和一位司琪芬小姐谈恋爱,这位小姐也是个木头人。这些夸张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但他们不是真实的人物,而是漫画里的怪人。
至于主人公皮普,他的形象模糊可以说是第一人称叙事的副作用。他是全书的叙述者,总是在观察别人,没有多少时间研究自己。皮普可以说是扁平人物的代表了,经历了这么多事却没有什么人格上的发展。
这本书的第三个毛病就是情感肤浅。狄更斯经历过不快乐的童年,对小孩子遭受的欺辱感同身受,最擅长写敏感少年的内心苦痛。但是他写出来的苦难都是表层的,似乎少年最大的不幸就是被坏人欺负,连《哈利·波特》都要比这深刻些。《远大前程》写到了上下层人物,却没有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的洞察力。皮普身边的那些小人确实愚蠢又势利眼,但也就仅此而已了。小说里着重描写了皮普对埃斯苔娜的爱,这段所谓的爱情令人格外难以忍受。埃斯苔娜是郝维仙培养出来的小怪胎,内心一片荒芜,从来没有对皮普表示过任何善意,皮普却爱她爱的死去活来。我不明白皮普为什么爱埃斯苔娜,唯一的理由大概就是埃斯苔娜长得漂亮又有上流气质。我一直以为这段爱情是讽刺性的,小说结尾处却用浪漫笔法描绘两人的相处,全书最后一句话写到「一片广阔的静寂沉浸在月色之中,似乎向我表明,我和她将永远在一起,不再分离」。想到埃斯苔娜之前的所作所为,还有皮普曾嫌弃善良的姑娘毕蒂不够漂亮,这段肉麻的描写真是令人难以直视。
《远大前程》出版于1861年,距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了,我曾想过这么老的书写得粗糙些或许可以被原谅。可是转念想到1830年的《红与黑》,1857年的《包法利夫人》,1865年的《战争与和平》,1866年的《罪与罚》,《远大前程》实在无法与同时代的杰作相提并论。恕我冒昧地提出一个小意见:我以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小说得益于大英帝国的影响力,被过分地高估了;与此相对地,由于近代中国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低,《红楼梦》《水浒传》等伟大小说则被外国读者不公允地忽视了。读书是私人的事,不管别人怎么说,身为读者总要有自己的判断。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