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莱昂纳尔(一)

 

晚上起了雾。我在山间窄路上小心翼翼地开着车,只能看清前面十来米。冬天山里总有雾,这让我想起了当年住在这里的日子,既惬意,又总有不方便的地方。

我盘算着见到卡特琳时要说什么。一般人会说「请节哀」,可这种客气话在我们之间显得有些不自然。如果莱昂纳尔还在,他肯定会想出什么玩笑话,可我始终学不会他那种古怪的幽默感。每次到我家里来,他都会把房间的摆设搞乱,把小饰品藏起来。我听卡特琳讲,有一次他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是个很严肃保守的女人,莱昂纳尔故意跟她说:「我之前听人家说你很丑,其实不丑嘛!」搞得人家很尴尬。他开玩笑时一本正经,我当初法语不好,经常搞不懂他是认真的还是在开玩笑。

没成想真见到卡特琳,她的状态很放松,乍一眼根本看不出悲伤来。她正在邻居家里整理莱昂纳尔的照片。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她家里的供热系统坏掉了,在寒冷的一月根本没法住。幸好她的邻居尚塔尔借给她一间房间住。尚塔尔是位画家,平时把一楼当作画室,周末时还会有学生来这里上课。正如多数艺术家的工作室一样,这里很凌乱,画册、草稿、画笔随意四处堆放,墙上、桌上都溅着颜料。

我刚一进屋,就看见一幅莱昂纳尔的照片挂在对面墙上。照片中的莱昂纳尔大概四十岁出头,看上去颇英俊,穿着一件蓝灰色的运动夹克,面带狡黠的微笑。我没见过他这么年轻的样子,这夹克我却再熟悉不过了。莱昂纳尔是个不修边幅的人,总穿着这样的旧夹克。

卡特琳告诉我她很喜欢这张照片,尤其是他的表情,好像是在嘲弄人,正符合他的顽童风格。我也说这张照片好极了。

桌上摆着好几摞相册,我很有些好奇,不过没时间细看。卡特琳穿上外套,跟尚塔尔道别,我们就出门了。临走时尚塔尔嘱咐她别回来太晚,她笑着说尚塔尔简直像她妈妈一样。

去饭店的路上,车上电台播着八十年代的迪斯科音乐,卡特琳跟着一起大声唱,逗得我哈哈大笑。

饭店位于卡特琳家附近的小镇,开车一刻钟就到了。我们抵达时店里已经坐满了人,人声嘈杂,更凸显了这间店里温暖热闹的小镇氛围。卡特琳在这块地方度过了将近大半生,走到哪里都能遇见熟人,她告诉我坐在角落的一个小伙子过去是她的学生。而我从成年后就一直四处闯荡,十多年没回过老家,恐怕这辈子也不会再见到小时候的老师了。

当我们喝了开胃酒,卡特琳终于谈起莱昂纳尔来了。她告诉我,殡仪馆的化妆师给莱昂纳尔化好了妆,比去世时的样子好看多了;不过鼻子歪掉了,恰好歪向了左边,直到最后莱昂纳尔还是个坚定的左派。说到这儿我们都笑了。她笑着笑着突然开始啜泣,用手掩着脸,哭了好一会儿情绪才缓和下来。她说不好意思,最近动不动就这样,控制不住自己。我想安慰她,却找不出适当的话来。

莱昂纳尔的去世太突然了。一周前的跨年夜,我请卡特琳到家里吃晚饭,聊天的焦点当然是莱昂纳尔。她告诉我莱昂纳尔接受化疗后身体虚弱,但是医生表示很乐观。我们一起为莱昂纳尔的健康干杯,还不知道那时他的生命已经进入倒计时了。

元旦那天我很晚才起床,打开手机发现好几个未接电话,都是尚塔尔打给我的。我纳闷出了什么事,跟尚塔尔通话后得知莱昂纳尔已经去世了。我匆忙赶去见卡特琳,她整个人已经垮掉了,连话都说不出。她家里亲人住得远,都在赶过来的路上,估计最早也要晚上才能抵达。接下来的事情很多,要照顾卡特琳,陪她去医院办各种手续,我和尚塔尔忙了一下午,直到莱昂纳尔和卡特琳的子女们赶到后我才回家。

当晚我一夜没有合眼。我不明白莱昂纳尔的病况怎么恶化得这么快。当初谈到他的病,他总是很乐观的样子,每次问他都只有好消息。他总是告诉我,医生认为病情控制得不错。当他的状况明显变差了,连着半个月出不了房门,他也只说这是治疗的副作用。他扮演得这样好,以至于真的把我骗过了。毕竟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癌症也不等于宣判死刑,难道不是吗?最后半年里他的病情极转直下时,我也没想过他就要去世了。

直到他去世后,我才明白这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他太骄傲。他无法忍受被当成可怜的患者,不愿接受周围人同情的目光。在他住院的最后几个月,他只让卡特琳陪护,其他人谁也不见,连他的子女都被拒之门外;他不想让别人看见他衰弱的样子。他进了隔离病房之后,连卡特琳也见不到他。他在电话里跟卡特琳说自己好些了,能自己下床上厕所了。后来卡特琳问了护士,才知道自从进了隔离病房,莱昂纳尔从来就没下过床。

假使我当初知道真相,又如何忍心拆穿他呢?我最后一次探望他时,他还没住院,正在居家养病。我买了他爱吃的牡蛎和贻贝,他见到我很高兴,说能大饱口福了。他那时已经瘦多了,憔悴到让我吃了一惊,可他还是强撑着说说笑笑,我也扮出一副开心的样子。我看出他累了,坐了不一会儿就走了。我隐约觉得恐怕情况不妙,心中涌起一阵悲凉,谁知那竟然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离他去世已经过了一星期,现在我终于敢和卡特琳讨论这个问题。卡特琳觉得这是因为莱昂纳尔想保护身边的人。他掩盖病情,拒绝探访,很多朋友甚至没见到他生病的样子。他内心里可能早就准备好面对死亡了,只想干干脆脆地离开,不愿意在病院里强熬着,既折磨自己也折磨爱他的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