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雅典游记


在出发之前,提到雅典,我脑海中浮现的关键词是:希腊神话,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帕特农神庙,古希腊雕塑,奥运会。在我的想象中,雅典是一个庄重典雅、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虽然听说过希腊债务危机,但那也已是十年前的事了,我猜大概早已无碍了吧?当我抵达雅典后,立即被幻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反差震惊了。尽管我下意识地抵制将「丑陋」这两个字与「雅典」联系起来,我直观的第一印象的确就是丑陋,丑陋到令我心绪不安。日本人有巴黎综合症的说法,我恐怕是患了「雅典综合症」。



首先就是脏。雅典市中心不大,景点集中,我几乎都是步行。专为游客打造的商业区比较干净,可是一旦离开了那些盈利至上的酒吧、餐馆和商铺,立即随处可见乱扔的垃圾,道边积着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脏水,地面黑乎乎黏糊糊。卫生问题是旅游城市的通病,满地烟头和鸽子粪的巴黎不比这里强多少,也没必要斤斤计较。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无处不在的涂鸦。这些涂鸦和艺术没有半毛钱关系,纯粹是乱喷乱涂的丑陋图案和污言秽语。除了收门票的历史遗迹和地铁,没有一处地方可以逃离涂鸦的污染,整个城市好像生了层皮肤病。此外还有烂尾楼,这明显是债务危机的后遗症。哪怕是在繁华街区,也总能见到废弃的楼宇,突兀地夹杂在商厦住宅之间,好像是从末日僵尸电影或是切尔诺贝利穿越过来的。



如果说这些问题都是经济衰退造成的,早晚可以清理干净,那么更大的致命伤则是乏味的建筑风格,除非把整个雅典拆了重建,否则根本无从改善。这里的城市建设堪比国内三线小城,毫无美学可言,建筑风格比苏联公寓楼更生硬死板。当我爬上狼山俯视全城,远处的卫城自然是绝美,普拉卡区也为雅典增添了一分活跃的颜色,此外全是污浊灰白的钢筋混凝土楼房,宛如连绵不绝的白垩丛林。我不禁纳闷,这真的是有三千年历史的古城吗?

做了一番历史功课,我终于明白:别说三千年,当代雅典的城市风貌是二战后形成的,连一百年都不到。古代雅典确实是繁荣的政治、文化中心,但是历经千年兴衰,先后被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雅典在最近几个世纪已经退化成无足轻重的小城市了。当十九世纪初希腊王国独立时,雅典卫城脚下只有四千居民。所以不难理解,希腊王国最初的首都并非雅典,而是繁忙的海港城市纳夫普利翁。只是在欧洲列强(英法等国资助了希腊独立战争)的理想主义情怀推动下,雅典才得以重建,希腊迁都雅典。现代雅典起初是座小而美的首都,以新古典主义建筑闻名。可惜后来历经希土战争、二战、希腊内战,五十年代的雅典满目疮痍,涌入海量难民。面对人口爆炸式增长、住房稀缺和资金匮乏等紧迫问题,雅典拆掉优雅的新古典主义住房,改建为成本低廉的公寓楼。这些公寓楼都是私人承包,没有经过建筑师设计,只求成本低、建造快,高矮随意杂乱无章,结果就是今天的雅典。

古希腊与现代希腊之间是何关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甚至居民种族都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是不是在同一片土地上、恰好挂着同样名字的新兴国家?这样复杂的问题我回答不上来。不过我很快就抛弃了之前一厢情愿的游客幻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雅典。

在一开始的震惊过后,我慢慢习惯、甚至有点喜欢上了这里的烟火气。离开过度商业化的游客区,走进雅典本地居民的生活区域,在街角的咖啡馆坐下来,白日的闷热悠长仿佛把时间也凝固住了。

等到晚上八九点,太阳落山之后,雅典被凉爽的晚风吹醒了另外一种面貌。雅典的夜晚是热闹的。这里与很多南方国度一样,晚饭时间很晚,午夜的街区依然熙熙攘攘。

虽然希腊属于欧盟,我却感觉雅典像是一座东方城市。比起欧洲诸国,这里的风俗文化更接近于土耳其,满街的旋转烤肉就是一例。

当然,来雅典旅游的主要还是为了参观古迹和博物馆。比起现实中的雅典,想象中的古代雅典才是游客的真正目的地。

那些断壁残垣年代过于久远,如果没有历史知识和一些想象力,看起来就只是一堆石头罢了。几面残破的石墙,曾经是堂皇的哈德良图书馆;一片乱石废墟,过去是热闹的市集;几根高耸的石柱,当年是宏伟的宙斯神庙。这难免使人有沧海桑田的感叹。如今繁华的都市,千百年后又能留下什么呢?

我不喜欢「人生中一定要做的某某事」这种说法,不过如果有机会来欧洲,请尽可能参观一次雅典卫城,否则真的太可惜了。雅典卫城举世闻名,即使是没来过的人大概也在照片中看过无数次了,我粗陋的文字无法为其增色,只简单说几点照片中看不出来、亲自参观后的感受。

卫城是雅典的中心和制高点,整座城市环绕卫城向外辐射,所以几乎在城中任何角落都能望见卫城。如果时间充足,不妨多走几个地方,从不同角度欣赏卫城之美,日间和夜晚也是两种不同的观感。

卫城包含多个建筑,有大门、城墙、剧场、神庙,单看照片难以体会其中的立体关系,以及山体环境与建筑的结合,一定要亲身走走才行。

宗教建筑往往依靠宏伟规模来突显神的伟大和人的渺小,可是在照片中很难看出建筑物的大小。真到了卫城山顶,我才感受到帕特农神庙有多么庞大,足有七十米长,三十米宽,将近十四米高。雅典古市集旁的赫菲斯托斯神庙是保存最完好的古希腊神庙,单看外形要比帕特农神庙更漂亮,可惜矮小许多,就没那么出名。

参观完卫城,自然要去山下的卫城博物馆。这是一座造型非常现代的博物馆,宽敞漂亮,收纳了以雕塑为主的卫城文物。帕特农神庙曾经拥有华丽的雕塑装饰,其中一半被英国贵族托马斯·布鲁斯所掠夺,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人的儿子詹姆斯·布鲁斯正是下令焚毁圆明园的凶手,真可谓如父如子。大英博物馆至今仍坚持拒绝归还殖民时代抢夺的文物,无耻之极。

虽然大众知名度略输一筹,雅典最好的博物馆其实是国家考古博物馆,藏品规模超出卫城博物馆许多倍,我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一遍也用了三个多小时。其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迈锡尼文物,三千年前居然已经有如此发达的文明。

在雅典的最后一天,我去了贝纳基博物馆。这是间外观不起眼的小型博物馆,内容却非常有趣,包括拜占庭帝国时期的宗教艺术、近代的珠宝服饰、家具还有大量描绘十七至十九世纪希腊风土民情的绘画。我得到的教育是,希腊这片土地一直有文明发展延续,不应该把古典与现代完全对立起来。

离开雅典时,我的心情相当复杂,这实在是座复杂的城市。我向往古代雅典的美好,这里的历史遗迹名不虚传;我对现代雅典不以为然,为古典与现代的巨大反差所困惑,这激发了我对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趣。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开拓视野,打破旧认知。有了这些收获,可算是不虚此行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冰临神下的《死人经》

武侠小说衰落已久,老一辈武侠名家「金古梁温黄」中四位已经作古,硕果仅存的温瑞安也好多年没出过新书了。名噪一时的「大陆新武侠」同样归于平淡,成了明日黄花。在一片萧条的环境下,每当在网上聊起武侠,我总能看到有人提起《死人经》,称赞其为近年来罕有的武侠佳作。我起了好奇心,花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死人经》的第一卷《杀手少年》,聊聊想法。 这本书开头部分写的一般,主角惨遭灭门报仇雪恨这种故事实在太老套了。而且文字很平淡,人物对话写的尤其不好。写对话很考验作者的笔力,说什么话、怎么说话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死人经》里人物讲话差不多都是一个调调,而且偏书面语,给人感觉有点不自然。戏剧性强烈的地方、角色们互撂狠话时还成,日常对话就有些别扭。 很快地,这本书出色的情节就挽回文字上的那些小缺点了。主角被强盗掳走、卖到仇家金鹏堡里当奴隶,这时好戏才正式上演。主角在石堡里命悬一线,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又处心积虑报仇,这段无论情节、风格、手法,明显是借鉴古龙的《白玉老虎》,专门培养杀手的金鹏堡几乎就是唐门的翻版。如同《白玉老虎》一样,《死人经》成功地渲染出压抑紧张的氛围,让读者时刻为着主角的将来提心吊胆。复仇故事讲究先抑后扬,主角前期越惨,后期复仇才越痛快。主角每天扛死尸,受虐待,自身无比弱小,处在石堡最底层,在绝望中拼命挣扎。主角陷害遥奴走火入魔、暗杀认识自己真实身份的杀手,随后被雪娘挟持,被设下三年内走火入魔的死亡期限,这一系列情节环环相扣,悬念迭起,写的特别好。读到这里,很惊讶于作者情节编排的老练,逐日连载的网络小说能维持这样稳定的质量真的很难得。雪娘教主角武功,让他和石堡千金上官如比武,这段明显是化用自《鹿鼎记》。主角落悬崖、奇遇大鹏鸟获得武功秘籍这段勉强算是俗而有力吧,武侠小说的主人公总是难逃落悬崖的命运。之后盗宝这段把之前的种种戏剧冲突一起引爆,处理的干净利落。 主角当上杀手学徒之后,故事陡然一变。虽说主角仍处在危机之中,却由被动转向主动。之前是受命运摆布,想放弃复仇也逃不掉,这时却开始主动出击了。主角从当初只有一腔愤恨的少年彻底转变成了冷静、聪明、阴狠毒辣的杀手。杀手学徒乱战这段写的很好,一群十余岁的少年间的血腥杀戮让人想到了《蝇王》。同时荷女这个角色开始登上前台,从配角变为两大女主角之一。荷女冷静沉着,办事滴水不漏,对主角衷心耿耿,几乎就是主角的女版化身。两人合练死人经...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