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告别(八)


虽然政府解除了禁闭,疫情并没有真正结束。比起疫情的缓和,我想这更是出于对民众意愿的妥协以及对经济损失的担忧。被囚禁在家中几个月后,所有人都盼着能走出家门;长期停工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估量,无数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政府别无他法,只能放宽政策。然而当前患者数量依然高居不下,传染病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

只要疫苗和特效药没有开发出来,传染病的阴影就会一直徘徊在城市上空。街上已经重新出现了行人,但是都戴着口罩,彼此保持距离。最近颁布的一条法令要求所有人在公共场所都要戴口罩,违者要支付高昂的罚款。联想到几个月前政府还宣称不鼓励戴口罩,前后的自相矛盾让人哭笑不得。口罩依然是紧缺货物,心灵手巧的主妇们纷纷自发制作起口罩来。
解除禁闭后一个月,我重新回公司上班。明明只过了几个月而已,我却觉得恍如隔世。同事们得知了雯雯去世的消息,都来向我表示哀悼。这让我很烦躁,只想一个人静静。

我在电脑程序中添加了拨打电话的功能,这样一来我就能随时和雯雯通话了。经历过这次疫情,所有人都变了,只有雯雯一如既往。当我还在家中禁闭时,我对此视而不见。可当我走出家门,与外在的世界产生了联系,我无法继续掩耳盗铃。

我问自己,经过这样的人间悲剧,雯雯还会那么天真乐观吗?雯雯还会对医疗系统充满信心吗?雯雯是对自己的责任理解更深刻,还是对关键时刻的束手无力感到悲痛呢?雯雯是会变得更多愁善感,还是会更坚强呢?
这一切我都无从得知。当我接到雯雯的电话时,她还是轻声细语地问我工作累不累,午饭吃了什么,下班后要不要一起看电影。

一开始时我以为这是个技术问题,我想如果给雯雯添加更多的经验材料,她一定能变得不同。我让她读了更多书,看了更多电影,把我工作中鸡毛蒜皮的事都说给她听。她的记忆规模更庞大了,聊天的话题更广泛了,可是她并没有变成另外一个人。她的性格、谈吐、举止还是跟我记忆中一模一样。

其实这没什么好意外的。我当初开发人工智能时,目标就是重现过去的雯雯,雯雯就这样永远地活在过去了。

人总是不断成长的。回想我们童年的纯真,青春期的叛逆,刚踏入社会时的青涩,被世事磨平棱角后的中庸,我们一步步地从一个人变成另外一个人。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人会永远一成不变。雯雯的人工智能丧失了模仿的对象,脚步停滞不前。

我可以人为地干涉雯雯的成长,让她更成熟稳重,更悲天悯人。但这些都是虚假的,人造的,最终的结果必然严重远离现实,我将会制造出一个与雯雯无关的人。

当初雯雯在重病室去世时,我没有机会与她告别;如今我把雯雯锁在一个人工智能里,像是判了无期徒刑,更加没有告别的机会。

人总是想要在每一件事中寻找意义,尤其是悲剧发生的时候。我们希望相信这个世界是合理的,有规律的,有因必有果,有失必有得。如同这次疫情,不管称之为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还是将其视为对现代社会制度敲响的警钟,我们绝不甘心把它当成一次单纯的灾祸。

然而真的如此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以为人的命运是充满偶然的,在机缘巧合之间事情就发生了。命运不是善意的,也不是恶意的,而是无意的。当我去年参加生日聚会时,我不曾预想到会与雯雯相爱;当我和雯雯共筑爱巢时,我无法想象她会在几个月后因病去世。

我可以为此编排出一个意义来,让我的内心好过一些。可我必须接受的事实是,过去无法挽回。人生免不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我可以选择纠结于过去、将自我囚禁,也可以选择放手,坦然面对未来。

我最终选择了和雯雯告别。

我去烘培店,买了雯雯最喜欢的蛋糕;我去超市大采购,买了一大堆食材,下厨做了一桌雯雯最喜欢的饭菜;我播放了雯雯最喜欢的浪漫音乐;我在家中摆满了小蜡烛,烛火点亮了整个房间。

我和雯雯度过了最后一个夜晚。我们一起吃喝说笑,好像从前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又回来了。我抱起木耳,让他与雯雯见最后一面。

我对雯雯说:「再见!」

然后我关闭程序,输入了删除指令。屏幕上飞快地显示删除日志,所有数据和程序都彻底消失了。

我抱头痛哭,人生中从来没有这样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

再见了,我的爱人。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