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为什么写作


我为什么写作?古今中外众多作家对这个题目作出过精彩的论述。博尔赫斯的说法最美: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奥威尔的说法最清楚明白:为了表现自我,为了审美,为了记录历史,为了政治影响;王小波的说法最直截了当: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

以上的说法都很有道理,不过放在我身上都不太合适。我现在不是,将来也几乎不可能成为职业作家。在我看来作家是一种很糟糕的职业。职业的首要目的是提供稳定的收入,靠写作实现这一点太难了。就以国内来说,如果想要靠写作赚钱,比较靠谱的就是写企业文案、媒体宣传、营销广告、新闻报道。这些都是目的明确的实用写作,写什么、怎么写都不是作者作得了主的。至于创意写作,能赚钱的主要是写剧本和网络小说,这两样都要迎合市场,赚的都是辛苦钱,而且赢家通吃,绝大多数也就混个温饱。放眼全中国,能以写作为生并且自由创作的恐怕顶多几百人。任何一种主流职业的收入、稳定性和发展前景都比写作好得多。即便是青春年少时,我也未曾认真想过要当作家,对我而言写作只是一项爱好。

当一件事仅仅被当成爱好,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单纯许多。回顾我的写作经历,最初动笔的缘由是喜好读书。就像爱听歌的人自己也喜欢唱上两句,读得多了自然就想要写。当我还在上小学时就常常写些小文章,读后感、游记之类的。升上初中后开始尝试写小说。写作通常是从模仿开始,那时我在读卡夫卡、博尔赫斯还有许多其他奇奇怪怪的后现代作家,所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怪模怪样。高中时学业紧张,没有时间写作,只是偶尔在写周记时自由发挥一下。上大学后正好赶上社交网络的热潮,我时不时在网上写写日志、评论,在论坛发一些文章。出国留学后知乎流行起来了,我也用心写过些回答。

以上种种,同一辈里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有人说现在是全民写作的时代,我很赞同这一说法。曾几何时,写作只属于少数人,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是件了不得的事。当今由于网络的普及,发表文章变得容易了。无论是论坛、社交网站、文学网站还是微博、博客、公众号,随便哪个平台都有成千上万的潜在读者,再不济也可以分享给自己的社交圈。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追求精神生活的余裕,变得更加关注自我,表达欲更强了。写作从一件罕有、严肃的事变成了日常行为,不再限定于特定人群。

我早期的写作都是随性的、缺少自觉的。这些写作都没有什么价值,大部分都遗失了,只剩下网上留存的少数几篇文章。二十五岁生日过后我开始写日记,之后一直坚持到了现在。那时我已在法国留学半年,刚到外国时的新鲜感已经消失了,陌生环境造成的不适开始突显出来,学业压力也逐渐加重。我不想让父母担心,每次跟家里通话都是报喜不报忧。身边有一些中国同学,但彼此间还没到推心置腹的程度。在环境的推力下,我选择了写日记来宣泄情绪。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有了明确的写作目的。

人的情绪是复杂的,而且不断变化。人可以轻易地判断出自己处于负面情绪中,但要说清自己具体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这绝不是件容易事。当我把感受转化为文字时,必然需要理清内心细节,与自己的情绪保持一定距离,所以也就能够作出更客观的判断。当我处在心理低谷时,写日记帮我走出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当然,日记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记录生活。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回忆,我希望用文字把过往留存下来。当我翻阅日记,我能知道在哪一天我看了场好看的电影,什么时候接触到新的音乐,和朋友出去玩时发生了什么好笑的事,甚至于做过什么古怪的梦。这些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如果不记下来肯定会忘掉。也许有人认为这些小事没有什么价值,但我认为零碎、重复才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当这些点点滴滴的记录汇集起来,最终就还原了我的人生。

我认为写日记是件有益的事,但作为一种文体日记有着先天不足。日记是一天天如实写下来的,内容由不得任意编排,难免充斥无聊小事,内容杂乱无章。即便是文学大家的日记,其可读性也相当有限。另有一种辞藻华丽、内容精致的日记,那是用来出版的虚构写作,已经背离了日记的本意。一部真诚的日记必然包含个人隐私,是一部只供作者本人查阅的工具书。

日记写得越久,我愈发觉得这种文体限制了自由发挥。到了二十八岁时,我开始认真地写随笔。

随笔这种文体没有具体的定义,到底什么是随笔众说纷纭。有的说随笔就是杂文,有的说随笔是议论文,有的说随笔是散文的一种。我读过蒙田、兰姆、毛姆、奥威尔等人的随笔,其中有抒情,有叙事,有幽默讽刺,有文艺评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我把自己的文章归类为随笔,因为无论主题如何,我要写的总是一件具体的事,而不是追求文字美感。比起修辞技巧,我更看重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当我为写作寻找榜样时,我心中最好的散文不是出自文学家之手,而是哲学、历史等领域的学术专著。写随笔时我梳理、审视自己的思路,努力将自己的想法逻辑清晰严谨地表达出来。随笔写作保存了思维的结晶,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思维训练,提高了我的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

自我是最直接的书写材料,我一直想把自己的回忆和观点总结成文。我写的第一篇是《读书回忆》,回顾了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之后写了《迁徙》,描述自己成长的主要经过,如何从东北到上海,之后又留学海外。另外一篇《我的宅男生涯》写我的业余爱好,讲我如何接触到动漫游戏,喜欢哪些作品,我对宅男文化有什么看法。这些回忆类的文章和写日记一样,都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比起碎片化的日记,在随笔中我可以专门针对一个话题来写,内容更集中深入。

我写的另一类随笔则是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比如我写过一篇《职业考生》谈我对国内教育制度的看法,还写过一篇《生于忧患》谈当代人的焦虑感;有的是探讨思想观念,我写了《谈宗教信仰》《谈哲学问题》《谈道德》等一系列文章;有的是文艺评论,比如《谈香港电影》《谈日剧》等等。

在写作过程中,我有时难免会陷入自我怀疑。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经历,记录我的生活有那么重要吗?我不是思想家也不是评论家,我的观点有什么了不得呢?身为默默无名的业余写作爱好者,我在网上发表的文章至多不过几百次浏览、零星几个评论,有时难以避免会感到寂寥。

此外,写作作为一项爱好,即时的激励太低了。我在写作的时候,极少会感觉到像是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那种快感。提起写作,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辛苦。但凡是写作态度稍微认真一点、对文章质量有那么一点追求的作者,全都尝惯了写作的苦。构思文章时搜肠刮肚,动笔时为了寻找恰当的表达抓耳挠腮,好不容易写完了还要一遍遍修改,只有大功告成的一瞬间才有那么一点得意之情。过了一段时间重读旧作,拙劣之处触目惊心,恨不得全盘重来。

然而我还是坚持写下去了。我想爱写作的人恐怕多少都有些自我意识过剩,不甘心把自己当成茫茫人海中一颗不起眼的砂砾。没错,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多少真知灼见。但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权利,社会中的每一员都应该发展自己的个性。无论是集邮、养花,还是烹饪、攀岩,只要你认定了自己想要去做,那就放心大胆去做。在辛苦写作之后,浏览自己用心写出的一篇篇文章,我为自己的脑力创造感到骄傲,觉得自己没有虚度时光,充分发掘了的自我的可能性。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综上所述,我最初是无意识地写作,后来是为了抒发情绪、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写作是一种思维训练,同时给了我意义感,让我的人生更充实。如果这些理由还不够令人信服,我只能说自己就是想写,天性如此。

我的写作经历只有短短数年,日记、随笔全算上不过几十万字,未来的探索之路还很长。今年我年满三十,写了一篇两万多字的科幻中篇,探讨人工智能是否能够理解艺术。除去年少时的信笔涂鸦,这是我第一次用心写小说。这篇小说很不成熟,不过是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也许我将来会创作更多的虚构作品。无论写作之路如何艰辛漫长,我心甘情愿,乐此不疲。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