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我的宅男生涯:漫画篇(三)

从狂热到平静,这个转变是非常正常的。我所读的这三千多卷漫画,称得上是日本漫画几十年来积累出的最精华。符合我口味的经典佳作都看的差不多了,自己的标准也越来越高,一般的漫画不大看得下去。小时候有充足的闲余时间,可是没有漫画看;现在漫画随便看,可是没有时间。随着年龄增长,生活的焦点已经变了,不再追求一般的纯粹娱乐。漫画的娱乐价值对我来说也越来越小了。最后一口包子吃饱了,不代表前面的包子白吃了。虽然我对漫画的兴趣变低,但是漫画曾给我带来的快乐、对我审美趣味产生的影响,都是极其重要、不容忽视的。
现在和漫画有一定的距离感了,反而更容易客观地评价。我曾经如此热衷于漫画,认为喜欢漫画是理所当然的,还在网上与人争论漫画是不是艺术。现在我还是对漫画很有感情,但是乐于承认漫画的局限性。作为一种叙事媒介,漫画有什么长处和短处呢?这里我想将漫画与小说和动画作比较。在轻小说-漫画-动画早已形成完善产业链的今天,这个比较是有现实意义的。
与小说相比,漫画的优势自然是图像的魅力。当我回想一部漫画时,首先映入脑海的一定是其中角色的美术形象。这样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再怎么用语言去形容角色的容貌都没有图片来得直接。幻想题材作品中稀奇古怪的异世界,战斗题材作品中激烈的对战,在这些方面图片的表现力都胜过文字。但是图片传达信息没有文字精确,一旦涉及复杂的内容,漫画就很吃力了。除非大段大段地贴上文字,否则漫画很难重现小说中细腻的心理描写、社会分析。语言是纯粹的思想载体,文学或许在某些情况下不太直观,但其深度是其它艺术媒介难以比拟的。
漫画和小说毕竟距离较远,与动画的关系则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说,改编为动画是漫画取得商业成功的标志。与动画相比,漫画似乎处处低上一截。日本漫画多数是黑白的,直观的视觉享受就无法与动画相比;漫画要拆分成一个个小格子,靠读者的想象来构筑连贯性(不熟悉漫画的人看不懂剧情是很正常的),完全比不上动画的自然流畅;动画有配音、配乐,比漫画多了一个维度。严苛一点地说,漫画像是动画制作中的分镜图,是用来生产最终结果的半成品。
这样看来,漫画似乎是小说(一维)和动画(多维)中的过渡,是可以被取代的。小说和动画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而漫画只是种小众文化,正是证明了这一点。在宅文化中,看漫画的人肯定也会看动画,反过来却未必成立。可是,要我自己对漫画和动画进行比较(小说形式太不同,姑且不提),我却以为漫画高过动画一筹。
这是为什么呢?前面不是说动画在形式上全面超越漫画吗?理论上确实如此。但是之前的讨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创作成本。在人力物力资源无限、创作时间无限的条件下,动画确实可以超过漫画了,可现实不是这样的。动画是集体创作的产物,成本非常高,而且又极为耗时。相比较起来,漫画只要有笔有纸就能画,成本简直可以忽略不计。要表现同样的故事情节,一集标准长度二十来分钟的动画要数千乃至过万枚彩色作画,而漫画只要几十页黑白稿就行,工作量有天壤之别。因为动画太昂贵了,所以商业性太强,限制非常多,在长度、题材、风格上都没有漫画那样自由。正因如此,原创动画的数量远少于改编动画。像《灌篮高手》这样热门的漫画都不能完整地拍成动画,像《剑风传奇》这样原作画功太出色的漫画无法在动画中还原同样的作画水准,还有众多优秀的漫画根本没有机会被改编成动画。没错,动画的效果是比漫画好,但我更在乎故事的原创性、完整性、艺术性,在这些方面漫画都做得比动画好。加上漫画的数量要碾压动画(创作容易太多),产生优秀作品的机会也更多。当我超过动画预设的消费年龄层之后,能看的下去的动画就很少了,过去喜欢的动画也不太想重看了。而漫画始终对我保持一定的吸引力,过去的经典也有常看常新之感。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