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童年记趣

不知从何时起,快乐变成一件奢侈的事了。要问我上一次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是什么时候,我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倒不是说我的生活中充满苦恼;客观来说,我认为自己的生活很顺利,时不时会有令人开心的事。可是身为成年人,肩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总有那么一两件事让人放不下。我的快乐总是混入了杂质,无论多么晴朗的天空也总飘着一两朵没来由的乌云。
仔细回想,我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童年, 那时快乐是件多么简单的事啊。
曾经,快乐可以是一片菜园。老家曾有一片菜园,小时候我常陪爷爷一起去。菜园子不大,可以种些土豆,大葱,韭菜。种田这件事,比起自给自足,更主要是老人家的娱乐。中国人大概多多少少都有颗务农的心,从古时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到现在的阳台种菜,动手劳作自有一份闲情逸趣。爷爷耕作的时候,我东跑跑西看看,有时捡石子,有时摘狗尾巴草,自娱自乐不亦乐乎。偶尔干些农活,我也是添乱多过帮忙。忙活一阵子之后,在井边闲坐着,让清风吹干汗津津的身子,凉爽又惬意。
曾经,快乐可以是一堆石头。小时暑假去乡下亲戚家住,跟明明同龄却大我一个辈分的表舅一起漫山遍野乱跑。我们去小河边捡鹅卵石,意外发现了有着树木纹理的石头,以为是树木化石,当成宝物捡了一大堆。现在想想,不过是普通的木纹砂岩罢了。等暑假结束,父母来接我的时候,自然不能把这些石头都搬回家,只好选几颗小的做纪念,和我的宝贝「化石」告别。
曾经,快乐可以是一只小虫。小时候特别喜欢昆虫,帅气的刀郎,活泼的蚂蚱,吵闹的蛐蛐,潇洒的蜻蜓......捕到一只就能开心半天。再不济可以玩蚂蚁,用樟脑丸在地上画个圈,蚂蚁就跑不出来了。有次遇到蚂蚁搬家,看到工蚁们拖着肚子硕大的蚁后缓慢前行,真是惊人的奇景。
曾经,快乐可以是头上的天空。看云,千变万化,一会儿是崇山,一会儿是奔马;看星,漫不经心地洒满天空,却又编织成一个个星座,每个都有名字和故事;看月,阴晴圆缺周而复始,温柔皎洁的光芒把大地洗的干干净净。
曾经,快乐可以是心中的想象。我的每件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每每在房间里展开波澜壮阔的冒险,桌子、窗台都是神奇的大陆,椅子、柜子都是高耸入云的雄伟建筑。再有,夜里乘车出行时,四下里一片漆黑,听着引擎稳定的低吼,看着闪烁的仪表盘,我会想象自己是在太空中航行,潜入到一望无际的宇宙深处。
这些天真无邪的乐趣,现如今早已一去不复返。即便是持续至今的,也都打了折扣。
比方说吃。小时候攒下一角一分的硬币,凑够了钱去买支巧克力脆皮雪糕,每一口甜腻都要细细品味。还有曾经最爱的荔枝味汽水,喝汽水喝到打嗝是最奢侈的享受。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桌子上摆满美味佳肴:酸菜炖排骨,拔丝地瓜,锅包肉,红烧带鱼,干炸丸子……当然也少不了各式饺子,羊肉芹菜馅儿的,猪肉酸菜馅儿的,韭菜鸡蛋虾米三鲜馅儿的……东北菜就是讲究一个大气豪爽,保管吃到撑肠拄肚。现如今想吃什么吃什么,想怎么吃怎么吃,却没了当初那种乐趣,甚至于为了健康特意去吃些清汤寡水。
比方说看电视。电视曾是家庭娱乐的中心,无论怎么搬家,始终稳稳地端坐在客厅最显著的位置。小时候家里电视还是用天线的,只能收到中央台和本地电视台的信号,而且时不时信号差画面抖,要用力拍一下才能接着看。每晚五点半播一集动画,八点播一集电视剧,周末有综艺节目,偶尔会播老电影,这就是全家共享的娱乐。现如今有了电脑、手机、平板,床上、车上、厕上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自己喜欢的各类节目,却没了当初的那份劲头。
比方说听评书。小时候常听些广播节目,音乐、相声、评书、访谈等等。最喜欢的要数单田芳的评书,《三侠剑》、《龙虎风云会》、《铁伞怪侠》、《明末遗恨》……听了一部又一部。评书虽不算是什么高深的艺术,但是既然能够长久地在民间流行,自有独到之处。比如节奏的把握,语气的控制,用不同的腔调来表现人物的对话,细节做得到位才能引人入胜。我每日按时收听,生怕落下一集。现如今我已经好多年没听过评书了,偶尔怀旧找来听听,也是几分钟就没了耐性。评书日渐凋零,说书人和听书人都断了档,下一代人恐怕都不知道有评书这么回事了。
比方说棋牌。我小时候一度痴迷象棋,跟街坊邻里的退休老人杀个天昏地暗。堂姐送过我一套迷你军棋,装在小小的盒子里,可以挂在钥匙链上。有次匆忙躲雨时不小心把棋子散落一地,有几颗棋子不见了,让我懊恼了好久。和家人朋友一起下跳棋、五子棋、打纸牌也都曾给我带来好多乐趣。如今我连充满声光震撼的电子游戏都玩腻了,更别提这些朴素的棋牌了,只有社交聚会时才偶尔碰一碰。
比方说读书。自打我识字以来,读书一直是我最主要、最持久的爱好,二十多年不曾间断。现在读书的深度广度远超儿时,不可同日而语。可要是纯论阅读快感,小时候的快乐要胜过现在十倍。那时读书囫囵吞枣,来者不拒,什么书都能读的津津有味,贪婪地汲取每一点养分。每本书都被我视为珍宝,一点损坏都不能有,理所当然概不外借。如今读书是稀松平常的日常活动,只剩下细水长流的平淡,再没有当初那么强烈的刺激了。
由于时代的剧变,我这一代人尤其喜欢怀旧。我在社交网站上时不时会看到追忆童年的帖子,常看到儿时流行的零食、玩具的照片。一开始会很有感触,看多了就逐渐不以为然。没错,童年幸福又快乐,可这幸福快乐并不是真的来自于这些旧日的事物。真正给童年带来快乐光环的是儿时的心理状态,一来是无忧无虑,二来是懵懂无知、看什么都新鲜。
无忧无虑真是最美好的状态。小时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天什么都不用想,只要开心就好。唯一要动脑筋的就是怎么找事情解闷,一分钟都闲不下来。没有不开心的事,不就只剩下快乐了嘛。可是人活在世上总有许许多多的难处,哪能一直无忧无虑呢。小时候无忧无虑,是因为忧虑都被父母承担了。自己最没心没肺的日子,也正是父母最苦最累的日子。同时,这份无忧无虑也是有代价的,儿童很大程度上是成人的附属品,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享受自由。
新鲜感是快乐的另一大根源。小时候头脑是一页白纸,什么经验都没有,做什么都是第一次。有了新鲜感,平平无奇的事物也自有一份乐趣在。第一次走路,第一次说话,第一次听故事,第一次读书……妙就妙在「第一次」。正因为是从无到有,每天都要输入大量的信息,所以小时候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现在却觉得时间转眼即逝。这样看来,想要像孩子一样快乐就要保持住好奇心。可新鲜刺激总归是有极限的,追求极端的事物难免有害身心。更何况随着年龄增长,我希望人生是稳定的、可以把控的,不想生活在新奇变换的马戏团里。
所以,童年的乐趣只属于童年,再也追不回来了。这份遗憾也使得童年更加珍贵。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反过来说,正因为「近黄昏」,所以才更应该珍惜夕阳的无限好啊。现在的孩子们也过的越来越累了,小小年纪就要为课业发愁,还要学钢琴学奥数,把时间排得满满的。人生就这么一次机会,让童年一掠而过太暴敛天物了。已是大人的我,也要把童年的记忆好好收藏。我会永远记得,曾经有一个孩子,是那么的纯真快乐。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豆瓣阅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写作网站中的清流 在青春年少、懵懂无知的时候,我怀揣着纯真的文学梦想,打算为自己的文字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不矫情了,简单说来就是攒了几篇伤春悲秋的文章,想要找个地方发文。身为计算机专业人士,第一反应当然是搭建个人网站。不过博客早就退流行了,连大公司的博客平台都撑不下去,个人网站更没有流量,所以我还是想要发到大网站去。大陆热门的写作网站主要分成两类: 一是起点、晋江这类网络小说网站,主流题材是修仙、穿越,要把读者当大爷伺候,爆肝日更才有人气,停更还要跟读者写请假条; 二是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这类自媒体平台,热门文章基本都是「震惊!XX居然是XX!?」「你不知道的十大XX!!」「十个看完,九个都哭了的XXX」。 不用想也知道我与这些网站水土不服。正当我灰心丧气的时候,突然发现了豆瓣阅读,立马眼前一亮! 豆瓣阅读是一个电子阅读平台,作者可以出版自己的原创电子书。不要担心不懂电子书制作,作者只要投稿就好,网站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稿,还有美工帮忙做封面。作者还可以开专栏,付费订阅制,连载完结后可以直接作为电子书出版。 豆瓣阅读一开始主要推广两三万字的中篇小说,包括幻想、悬疑、文艺、历史等类型,同时也有不少散文专栏。豆瓣阅读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不仅有奖金拿,还有机会出版纸质书和售卖影视版权。 要知道,大陆盗版非常猖獗,读者根本没有电子阅读付费的习惯。豆瓣阅读逆潮流而行,我相信他们一开始时是真心想要开拓市场,挖掘作者。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当年的豆瓣阅读真算的上是一股清流了。 我当机立断开了专栏,感觉自己就要出书成名了,想想还有些小兴奋呢! 埋葬文字的坟墓 可惜好景不长,我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咦?我的专栏怎么没人看? 何止我的专栏没人看,是整个网站都没几个读者啊!豆瓣阅读是一个典型的作者比读者多的网站。现在打开豆瓣阅读首页,还用大字标着「XX位作者正在豆瓣阅读写作」。当年好像两三万人,现在作者已经超过十二万了。请问,这么多人都忙着写作,做着赚钱成名的美梦,读者又在哪里? 表面上看,豆瓣阅读背靠着豆瓣这座大山,应该不愁没用户。然而豆瓣用户群体是割裂开的,记录书影音的,混豆瓣小组的,在豆瓣阅读码字的,根本不是同一群人。而且豆瓣不知脑子搭错了哪根筋,好像还嫌用户不够分裂,连APP都分成了好几个。 总而言之,豆瓣阅读超级冷清,连首页热推的作品都没几个人看。在豆瓣阅读出电子书,只有在新书首月免费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