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读肯·福莱特的《针眼》


这本书是典型的通俗惊悚小说,情节非常套路化,基本上每章扫两眼就知道这章要写什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读完感觉这是本可以批量生产的商业作品,看不到任何作者本人的特色。

故事主干线索是二战时同盟国将要登陆诺曼底,反攻德国。同盟国设置了虚假的部队来迷惑德国,企图混淆登陆地点。这一重要情报被德国间谍「针眼」发现了,他取得情报后打算逃回德国,遭到了英国情报局的追捕。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追捕间谍。诺曼底登陆这份情报只是个「麦高芬」,换成其它事情(政治机密、秘密武器、藏宝图)对故事毫无影响。作者刻意引入了丘吉尔、希特勒等历史人物,以此渲染这个麦高芬的重要性。但是故事中间谍轻而易举地就取得了这份情报,希特勒以及众多纳粹将领居然把如此重大决定完全押宝在一个间谍身上,这种夸大其词过于荒谬。

间谍「针眼」是全书的核心人物,作者一开始就让他杀了一个与主线故事毫不相干的女角色(她主动向间谍投怀送抱,正好撞到间谍在发电报),以此描绘针眼的心冷手辣和他的性吸引力(作者反复描写他高大英俊、孔武有力)。顺带一提,本书中有数段无意义的性描写,纯粹是用来吸引读者,对故事发展没有作用。

作者常常直接描述针眼的思考过程,以此渲染他性格多么冷静,思维多么缜密。但是针眼在书中杀人太多了,几乎是一个杀人狂,做事一点都不谨慎。就拿开场第一段谋杀来说,他作为一个租客在自己的房间里杀死了房东,至少有三个房客熟悉他的长相,他居然以为因为自己用了假身份就高枕无忧了。这无疑是他犯下的致命错误,之后英国官方正是利用这个案子找到他的。

接下来另外一个德国间谍向他传递消息,告知德国指派他调查军事情报以及与德军潜艇(潜艇是逃回德国的手段)的联络方式。这个工具人完成任务后被针眼杀死。此时针眼已经知道这个间谍被英国监控,这次杀人又是不谨慎的行为。

之后针眼如同儿戏一般乘着一艘小船潜入了军事禁区,作者的借口是陆上交通被戒严,但是水路没有监察。针眼取得情报、拍摄照片后,遇到五个持枪的巡逻兵,只用了一把匕首就把五个人全都杀死了。如果英国军方真的如此松懈,这个情报还称得上机密吗?这点姑且放作者一码,更大的硬伤是,针眼居然没有立即向德国发电报传递消息,而是觉得亲自把胶卷带回德国。要知道,这时他已经杀了七个人,其中五个还是在军队禁区巡逻的军人,他实在太没有紧张感了。

针眼逃离现场,乘坐火车回伦敦。在火车上他遇到了英国情报局埋伏的线人。这个线人毫无意外地也被针眼干掉了。针眼继续逃跑,一路上被数人目击,最后打算乘船离开时遭遇风暴,漂流到一个叫「风暴岛」的小岛上。

在风暴岛上居住着一对夫妻,他们的儿子,还有一个老人。小说一开头就描写了这对夫妻,给读者的感觉是其中的妻子将会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作者的意图是安排她与针眼相爱,写一段畸恋。但是这时已经是小说的后半段了,剩余的篇幅不多了,按照之前的叙事节奏,这段恋情能占用的笔墨十分有限。这个女角色毫无人物塑造可言,她因为丈夫残疾,夫妻生活不和谐,寂寞难耐,搭救了落难的针眼后很快就主动地投怀送抱。针眼不顾她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家,并没有拒绝她,再次显露出他的粗心大意。

丈夫因为嫉妒和谨慎发现了针眼身上的胶卷和照片,把针眼带到野外。这段情节在逻辑上也有问题,如果丈夫发现了针眼是被通缉的间谍,他为什么不先在暗中发电报通知政府?他把针眼带到野外想做什么?针眼住在他家里,想对付针眼不是有更好的办法吗,比如在夜里趁他睡觉时制服他?针眼杀死了这个丈夫,负伤回到家,又和这个妻子发生关系。针眼处在负伤状态(按常理说刚遇到海难应该半死不活),居然还有这样强的欲望,而这个妻子毫不在乎家庭,也实在是心大。两人之间纯粹是动物发情式的性关系,这段描写没有任何浪漫可言。

因为丈夫一直没有回来,妻子最终发现了真相,逃到老人(也被针眼杀了)的家,发送电报求救。因为风暴岛是一座孤岛,针眼此时实际上已经插翅难逃了。故事结尾处妻子与针眼展开了激烈的对峙,针眼最后关头爬悬崖赶往潜艇时被她用石头砸下悬崖摔死了。这个杀人无数的间谍就这样被一个弱女子干掉了。

故事到此结束,但是我几乎省略掉了一半情节,就是英国情报局怎样追捕针眼。小说中安排了两个正面人物,大概是为了一文一武、性格互补,但这两个角色在故事中的作用是完全重复的,合并成一个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因为针眼一路上一直杀人、被目击,追捕针眼并不是多费脑子的事,事实上我对这两个正面人物基本没什么印象。这两个人从头到尾没有与针眼正面对质,好比一部电影中正反派从没见过面,这种设计很损害追捕的紧张感。作者生硬地安排了一段情节,让正方的一员曾在过去与针眼见过一面,探讨过古建筑,这段情节非常突兀,基本是硬加上去的。

看完全书,我很能理解为什么这本书当年会畅销。这本书节奏很快,故事一直保持悬念,还时不时插入几段暴力和性描写刺激读者。但是简单地分析过后,不难意识到这是本纯粹的商业通俗小说,没有什么原创性,只是把套路运用的很熟练罢了。这种书就是纯粹的消遣,读一百本与读一本没什么区别。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读古龙的《英雄无泪》

说起来这本书可以算是古龙最后一本像样子的小说。按照网上资料,《英雄无泪》出版于1979年,同年还有一本不知所云的《午夜兰花》。写《英雄无泪》时古龙刚过不惑之年,他的创意少了,可是笔力、精力都处于成熟期,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更进一步、再攀高峰。只可惜命运给他来了一下狠的。古龙于1980年负伤入院,之后受健康状况的影响,创作力急剧下降,再也没有写出什么像样子的小说了。 《英雄无泪》篇幅不长,在古龙作品中算是比较中庸的一本,保持了古龙一贯的优点,同时也没能摆脱一贯的缺点。虽然难称佳作,却很能体现古龙的写作风格。 先说优点。古龙的一大特色是描写偏离主流、甚至畸形的人物,与金庸、梁羽生笔下高大上的主角们形成鲜明对比。《英雄无泪》表面上的主角是高渐飞,实际上的核心角色却是卓东来。卓东来先天残疾,不是「完整」的男人,而且母亲难产而死,双胞胎弟弟也胎死腹中,导致卓东来始终摆脱不了自卑与自责。同时他又是一个爱美、有野心、心狠手辣的人,理想与现实的对比造成他内心的矛盾,使他陷入了病态。卓东来耗费一生精力打造司马超群这个高大威武、武功盖世的英雄,司马超群像是他的弟弟、儿子、情人,更是他心中理想的投射。卓东来的人物塑造是循序渐进、层层展开的,一开始是华丽贵公子的形象,之后一步步地揭开黑暗面,使得这个虚构出来病态人物形象立体、令人信服。单凭卓东来这个人物,《英雄无泪》就值得一读。 古龙善于烘托悬疑气氛,情节发展快速流畅,在这一点上《英雄无泪》同样做的不错。《英雄无泪》开头迅速展开激烈的戏剧冲突,两大势力中一派要杀人,一派要保人,同时引出神秘的、使用一口箱子的杀手。随后的情节发展也是环环相扣,基本没有拖沓的地方。结尾谈不上多好,但大体上也把故事说圆了。 再说缺点。《英雄无泪》除了卓东来,其他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失败。 朱猛是卓东来的敌人,两人的争斗是故事主线。全书一直试图把朱猛写成一个英雄,动不动就借用旁观者的描述来印证朱猛的英雄气概。但是无论如何大碗喝酒、说话如何嚣张,朱猛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不过是一介莽夫,而且为了自己的私欲牺牲手下弟兄,与英雄两字毫不沾边。朱猛的武功和智谋都太弱了,对卓东来构不成真正的威胁,导致故事紧张感不足。 这本书的核心人物是卓东来,而占了最多篇幅的角色却是高渐飞。高渐飞是一个背景不明、性格模糊的人,在故事中像一个过客,莫名其妙地被写成了主角。看完全书后回想一下,高渐飞与整个故

黑暗的宇宙:读刘慈欣的《三体全集》

第一次读《三体》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那时《三体》在科幻圈子里已经非常出名了,不过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我读完第一本后印象一般,就没继续读下去。转眼十年过去,《三体》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俨然成为新世纪头二十年里最成功的中文通俗小说。不仅国内互联网总提到《三体》,身边的外国朋友中也不乏《三体》书迷,搞得没读完全书的我似乎成了异类。为了搞懂「黑暗森林」「降维打击」,我终于花了一个星期,把三部曲从头到尾看完了。 三体 简单来说,三体系列讲的是地球与外星之间的星际战争。这题材算得上复古,《三体》的内容与风格都让人联想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经典科幻小说。 书中的外星人来自太阳系四光年之外的三体世界,这里有三个「太阳」。三个天体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是著名的三体问题,也正是这套书标题的由来。现在已知三体问题是无法精确求解的,三个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规律,这给三体人所在的行星造成极其严酷的生存环境。过于靠近或过于远离太阳都是致命的,三体文明被毁灭了无数次,还有彻底坠入太阳的潜在危险。小说中借由电子游戏的形式,模拟了三体文明反复诞生与毁灭的过程。虽然听上去很复杂,其实不过是在说:外星人处于水深火热中,有强烈的移民外星的意愿。把三体问题换成其它危机,比如太阳衰败,这个故事同样成立。直到有一天,三体星接收到了地球发来的信号,发现地球是宜居星球,决定侵略地球。 考虑到三体人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而且拥有远超地球文明的太空科技,我很奇怪为什么他们不主动寻找移民星球,而是被动地监听信号。能不能收到外星信号纯属偶然,而且按照书中的宇宙观,这信号很可能具有欺骗性,回复信号要冒非常大的风险。太阳系是距离三体世界最近的恒星系统,没理由不主动勘测。对比一下,离太阳系最近的半人马座阿尔发星,也就是小说中三体世界的原型,已经在科幻作品中被觊觎无数次了,三体人没理由从未关心过自己的邻居。 以三体人的科技水平,需要450年才能抵达地球。经过漫长的450年,没准到时候地球科技已经超过三体人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体人制造了「智子」来封锁地球科技发展。 智子是小说第一部中最重要、也是最精彩的科幻设定,也为后来两部埋下伏笔。智子是一颗高维空间的质子,在二维空间展开后雕刻成智能计算机。按照书中的说法,从高维降到低维会「变大」(不妨想象一瓶墨水,变成二维——涂在纸上——会拥有庞大的面积)。一颗质子从九维降到二维,其面积足以包覆整

破碎迷幻的天才之作:读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提起外国文学,国内读者比较熟悉的主要是英法德美俄这些大国,还有邻近的日本。其它国家也不乏璀璨名著,只是很少受人关注。比如这本《佩德罗·巴拉莫》是墨西哥最著名的现代小说,可在国内恐怕没几个人听说过。我对墨西哥文化了解极少,要不是听说博尔赫斯和加西亚·马尔克斯对此书极度推崇,大概率也会错过这本书。 在《私人藏书:序言集》里,博尔赫斯称「《佩德罗·巴拉莫》是西班牙语各国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也是所有文学中最优秀的小说之一。」而马尔克斯更夸张,在《对胡安·鲁尔福的简短追忆》中他写道:「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所以我是抱着非常高的期待来读这本书的。读完确实感觉不同凡响,堪称天才之作。 《佩德罗·巴拉莫》非常短,还不到十万字,份量却特别足,第一次读根本消化不过来。我想很多读者读完这本书后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头再读一遍。 这本小说的故事情节很普通,主要讲一个名叫佩德罗·巴拉莫的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搞得民不聊生,村民死的死逃的逃,最后整个村庄衰败成一座死城。只要了解过一点儿拉美历史或小说,对这类暴权故事不会感到陌生。《佩德罗·巴拉莫》的出色之处不在于故事情节,而在于极具开创性的写作手法。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会有统一的叙事视角,比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随之会有一个或数个推进叙事的线索人物。虽然倒叙、插叙的手法很常见,但绝大多数小说还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叙述的。而这本书将叙事视角、人物、时间、空间完全打乱了,感觉像是电影中的蒙太奇。 在小说一开始,「我」接受母亲的临终嘱托,回到家乡科马拉去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父亲佩德罗·巴拉莫。可是读着读着,内容突然跳到一个男孩子身上,他正在想念着一个叫苏萨娜的女孩。再读几页我们会发现,这个男孩就是童年时代的佩德罗·巴拉莫。接下来笔锋一转,重新回到「我」这边,「我」在和借宿人家的房东爱杜薇海斯太太聊天,她滔滔不绝、颠三倒四地讲述着陈年往事,小说内容又变成了由她来叙述。整本书都是这样写成的,每隔几页就变成了一段貌似毫不相干的内容,仔细琢磨一下又相互关联。而且这本书不分章节,也不标注叙事者是谁,读的时候一定要全神贯注,否则一不小心就搞糊涂了。随着对人物和事件的熟悉,越读到后面故事会越清晰,慢慢理清人物关系和时空顺序,但是第一次读难免会错过或是混淆一些细节,所以